共青团信息
( 2017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刊)
第五期
太原理工大学“三下乡”活动办公室编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一日
【本期导读】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边志华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张银喜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刘吉昌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汪鸣铮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李元宗
图话实践
微语心声
【实践动态】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边志华
在太原理工大学,曾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没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壮举,却有用大爱做小事、用诚心换真情的坚持。这位老师,就是边志华。从教35年来,他怀揣一颗对教育事业的真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育人篇章。
精神矍铄,笑容和蔼,举止儒雅,身体硬朗,这是我见到71岁的边志华老师的第一印象。边老虽然穿着朴素的衣服,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却依然潜心笃志,追求学问。
将全部心血放在教学上
采访中,我们得知,边老原本在矿院任教。1992年,他在矿院教务处担任副处长,后又在1998年,担任图书馆副馆长。在这期间,边老一直在给同学们代课。2007年,边老被编入物电学院,成为物电学院的一名老师。后来,应校长聘任,边老加入了本科教学督导组,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直到上个学期,满了70岁,才从教学一线退休。从1982年到2017年,在这35年的教学时间里,边老将他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了教书育人中。尽管如此,边老仍说:“如果年龄允许的话,我想一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从事我热爱的教育事业”。
《学记》在谈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时曾这样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位出色的、师德高尚的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发展自己的科研活动,树碑立传,成名成家。边老在1982年开始从教后,一直认真批改作业。只要有上交的作业,边老一定会在下一次上课时给同学们发下去,而且会用红笔把正确的答案标注出来。每节课上,边老都会拿出半个小时讲解练习题。就连晚自习时间,边老也留在学校,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我一辈子就做了这个工作,也喜欢这个工作,还有这个能力做。如果身体不行,承担不起来,那我就做不了了。”从边老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教学事业深沉的热爱。
诗人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中曾写下这样优美的诗句:绿草是无愧于他所生长的伟大世界的。边志华老师的教育智慧之树植根于他所热爱的教育实践沃土,他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太原理工大学这片教育沃土的滋养,我们也相信,这棵教育智慧之树也一定会以更多的丰硕果实来回馈滋养它的江河和大地。
当教学督导员,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边老退休后,担任起教学督导员。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陆续招引进一大批年轻教师。他们学历高,素质好,但大部分没有教学经历。缺乏教学经验,成为了他们的“短板”。边老师这样的督导员,便发挥起传帮带的作用。他每聆听完一节课,都与主讲老师平等地进行交流,研讨,开门见山地指出问题所在。这常使新人们豁然开朗,边老也会为此露出欣慰的笑容。
为了让新人们快速入手,边老曾与他们“反串”了一把,亲自讲了一节“大学物理”课,让年轻教师当专家,每人用一张评分表来打分。在年轻教师评价讲课优劣的过程中,便会联想到自己应当如何备课与讲课;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采用启发式教学;如何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板书与PPT默契结合;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科前沿。有了边老这样的老教师的帮助,我校许多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退休后,简单的生活
见素抱朴,大道至简,层次越高,活得越简。这正是边老身上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活得简单、素朴一些,就会心平气和许多。心灵朴素,才不至于让自己慌乱、浮躁。享受一些真正简单而可贵的东西,例如,阳光、空气,亦或是书籍、音乐,才更能体味人生的真谛。退休后,边老喜欢看书,喜欢音乐,现在又在自学二胡。他有很多的期许,希望新一代的孩子们,能把握好大学的四年,充实自己的生活,能够拥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对于年轻教师,边老希望他们可以掌握教学的规律,把更多更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
内心真正富足的人,从不炫耀拥有的一切。边老便是这样,他热爱教学,不图成名立业,只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讲台上。他一再强调:“如果年龄允许,我会一直站在讲台上。”讲台虽小,却承载了边老半生的辛劳与付出,见证了边老教书育人的迷人风采。让我们向平凡而又伟大的边老致敬,向一代又一代辛勤工作的教育人致敬!
(通讯员:翟嘉欣)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张银喜
7月11日下午,一场暴雨带走了多日的炎热,满怀期待,“薪火相传,笔墨抒情”老教师寻访队伍的队员们出发前往张银喜老师家探望。电梯门外是张银喜老师的满面笑容,他对我们的来访表示真诚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张银喜,75岁,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机制自动化专业的退休教师。1966年于太原工学院毕业,后在工厂从事过四五年的技术工作。回到太原一直在太原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曾留学日本5年,也参加过与澳大利亚、韩国的专业交流活动。其科研项目曾获得山西省一、二、三等奖,国家科技奖的三等奖,还有四项个人专利。自2005年退休后,还多次被邀请参加学校活动,现为我校三本机械学院的督导员。
在提及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时张老师颇有感慨。他在工厂工作的经历,是其学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他也由此对机械的理解更加深刻,他的课堂生动有趣,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受益颇多。同时通过科研,与世界接轨,学习了更多科技前沿的东西,也能更加深刻地启发学生。张老师讲科研需要的是灵感,所以鼓励大学生多思考,开拓新思路,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
对于社会实践,张老师认为社会实践是为学生大学里的学习打基础的,也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学生的学习应有实践助力才能理解的更深刻,学习的更有效。大学期间同学们会经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等的实习机会。其中金工实习为学习技术打基础,生产实习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打基础,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张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好假期里的空闲时间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张老师分享了他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他说到,自己非常喜欢唱歌,现在是老年合唱团的团长,经常与老伴出去参加活动。同时,他也经常去打台球。张老师建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应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寻访结束之际,张老师对于我们今天的来访又一次表示感谢,他说这次采访让他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怀。在此次寻访过程中,张老师分享的经验与给予的建议都使队员们受益颇多。在这里我们祝福张老师身体安康,阖家幸福!
(通讯员:王博姝)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刘吉昌
有那样一批人,伴随着太理的成长而慢慢的变老。他们在理工大默默耕耘,无私付出,用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工作中,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从事教育事业;生活上,他们关心太理的莘莘学子,。刘吉昌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刘老师是我校前身--山西矿业学院采矿系的系主任,在职期间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我校矿业工程学院的刘吉昌刘老师。
记:刘老师,您好。听说您和您的爱人萧桂兰老师的外语水平都很高,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学习外语呢?
刘:那个时候技术落后,急需学习新的知识来补充自身。可是,当时人才紧缺,没有人去翻译外文书籍。我和我爱人高中时英语都还可以,有些底子,便想着做点贡献,翻译几本专业书籍和基础英语的书籍,能够提供给学生们学习参考。其中,我翻译了泊尔扎科夫的《煤矿最优的开采方法》,泊尔扎科夫知道之后,专程来到我们学校与我相见,这让我十分感动。我的爱人肖桂兰老师翻译了《采矿安全与卫生》等多本,以供同学们学习英语。
记:刘老师,您在教学中,有过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研究吗?
刘:有过两次这样的发现。以前咱们的采矿技术比较落后,往往能耗较大但是效果不好,我们教研组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种倾斜墙壁开采法,这种方法依据地形坡度的不同,所需设计的角度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精确的计算,达到大幅度削减能耗的作用。通过计算,这种方法能够节省三分之一的能耗。当时的煤炭部知道之后极为重视,让我在全国大型煤炭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前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并让这些负责人大力配合我们科研组的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我们科研组还曾研发过一种可在矿下使用的玻璃钢。矿下应用的玻璃钢不同于一般的玻璃钢,它需要同时满足抗压,阻燃的效果。我们经过大量的实验,也研究了出来,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全面推广,倒是有些遗憾。
记:那老师您对我们这些下乡实践的青年学子有什么鼓励的话想要说吗?
刘:现在的年轻人都有点浮躁,静不下心来。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够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再有一点就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坚持学习,天才在于学习,学习在于积累,你们现在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你们现在只要能学在脑子里,将来一定能发挥作用。
采访结束了,但刘吉昌老师的一番话语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们被她的那份责任心,敬业心深深打动,看着刘老师诚挚的眼睛,不需要更多话语就能完全理解他对学校和学生的一切情感。让我们牢记刘老师的谆谆教导,续写太原理工大学的传奇。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汪鸣铮
7月12日,“薪火相传,笔墨抒情”老师寻访队伍的队员们出发前往汪鸣铮教授家进行探望。
汪鸣铮教授,现代科技学院第一届教学督导组长,老先生业务精湛、工作认真,研究的项目多次获奖,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在长达四十年的授教生涯里,教授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他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首先基础知识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全面,不能偏废,还有多学科的渗透,光了解一方面的知识对你将来的工作事业都是不太有利的。 还要勇于创新,灵活利用知识,并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不能半途而废,要知行合一,用理论联合实际,不能空想,要多实践,所有的思想的来源都是生产生活实践。
教授说他记忆最深的是带学生到工厂实习的时候,找到了工厂存在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地方就是科学研究的方向。他也因此做了很多的项目,而这也是毕业论文的灵感来源。不得不提的是教授的气体砂轮,砂轮原本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磨料,作为加工的道具;另一种是黏土,作为加工的载体,固体砂轮是固定的。而教授做了一个气体砂轮,磨料没有变,但载体换成了空气,大大提高了机器的运作效率。历时十年后,他们的项目成为全国100项唯一一个地方项,这让他觉得很光荣。
对于社会实践,教授表示他很支持,他给我们讲了自己当年实习的故事,实习了一年的时间,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技术,锻炼了手艺,也能给自己的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灵感。教授说,这个实践的过程,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的财富。他希望可以我们到基层去,可以体验生活,可以帮扶他人,奉献爱心,而且不仅仅在暑假的时候进行实践,在平时也要多多留意,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在采访结束之际,教授与我们亲切的握手,合照。教授的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做好社会实践,做好一名学生。
(通讯员:王梦瑶)
“薪火相传,笔墨抒情”之寻访老教师李元宗
带着紧张的心情,我们小心翼翼地推开了办公室的门。“哦,你们来了,随便坐吧,想了解什么问题都可以大方地问我,不要拘束。”轻柔的话语、温暖的笑容,瞬间打消了我们之前所有的顾虑。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进行采访的教师——李元宗,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也是为中国成功研制双足机器人的一位重要人物。虽头顶如此闪耀的光环,然和蔼可亲才是李老留给我们甚至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吧。
以真诚热爱之心开垦教育科研之路
当我们问到李老为什么会在众多领域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李老直接爽快地答道:“哈哈,就是因为热爱嘛,确实也没有其他什么原因了。”就因为一份单纯的热爱,从1978年作为一名研究生到2009年以博士生导师的身份退休,李老将三十余年的青春都无私地献给了太理。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也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李老这份真挚纯粹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让我们倍受感动。在这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李老为太理机械工程学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中国的机器人制造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李老的努力。
一方面,作为一名机械学院的教师,李老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当我们夸赞李老说这些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让其“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只是谦虚地摆了摆手。之后,李老在谈及与学生的相处过程及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时脸上露出的灿烂的笑容,足以证明他对此感到非常的骄傲与自豪。
在教书的同时,李老也积极参与太理的科研工作。他长期从事机器人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优秀论文20余篇。李老真的算得上是一位令我们每个人太理人都可以引以为傲的榜样。
另一方面,李老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分别造访了美国的肯塔基大学机器人中心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机械电子实验室,参与并辅助完成了中国双足步行机器人WK—88的研制工作,而且通过这一实践,也提高了数字控制、非接触测量技术水平。最终,经过20多年连续的科研经验的积累,李老已然可以完整地开发研究特种机器人。
正是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科研工作的真诚热爱之心,李老能够30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学术及科研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教师应切实承担起教书和人格培养的双重责任
虽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千差万别,但李老的回答中始终都在强调、突出一个重点:“如今,时代变化很快,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对他们的人格培养,这一基本责任是永远不会变的。’’对于现在很流行的做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李老是坚决反对的。他坚持认为教师就应该时刻以学校、学生的利益为重,绝不能把自身放在首位。我想李老的这段肺腑之言值得所有的教师去仔细体悟。
在之后的采访中,李老对这一主题向我们作了一个详细的阐释。李老说,我们的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足以证明实施德育的重要性。教书育人,理应以德为首。因为师德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给学生基础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要主动地参与进学生高尚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修养,那些拥有高深的知识精英即使可能会有一时的成功,但其最终结局必然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德学兼备的英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对社会做出巨大而又持久的贡献。确实,作为一名将大半生都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李老对于教学方面的问题的思考是很深刻独到的,但这的确也是正确的。
对当代大学生中肯而真挚的寄语
作为一名投身教学事业三十年的老教师,在这三十年的漫长时光里,社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教育事业的状况也早已不同于三十年前了。李老作为教育事业这三十年的见证人,看待问题确实是很犀利、真实的。当我们小心地问出这样的问题“李老,您对当今的大学生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呢?”李老笑了,然后很严肃地答道:“说实话,现在的大学生的确不像前些年的学生那么努力了,耍小聪明的人也多了。这真的是一个很大但确实不好解决的问题啊!”我们也不好意思有些羞愧地笑了。接着我们向李老问道:“那么针对现在大学生的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建议呢?对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寄语呢?”李老扶了扶眼镜,更加专注而镇定地说道:“在我从事教学的这三十年中,我始终认为大学生涯对于学生来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它更应该成为学生塑造人格、锤炼品质的关键阶段。”在李老看来,毋庸置疑,大学生应当完成自己的本职任务——学习知识,并且一定要以踏实、认真、沉着的态度来对待。另一方面,便是学会如何做人,要逐步提高个人道德素养与精神品质,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听了李老的这番寄语,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真的是触动很大、受益匪浅。
2017年7月11日上午,阳光明媚。怀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我们与机械工程学院李元宗教授在办公室相见。和蔼可亲是他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而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李老对于我们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认真思考,侃侃而谈。短暂的一个小时,我们真的从李老身上汲取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把握住大学生活,不仅仅要学到知识,更应在这一过程中塑造自己的人格、磨炼自己的品质”。谢谢您,李老。我们会永远记得并恪守您的忠告“永远不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真心感谢您对太理的卓越贡献,我们衷心地将美好的祝福献给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通讯员: 韩琳)
【图话实践】
数学学院赴运城实践队在苹果园实践
【微语心声】
材料学院赴阳曲县大盂镇精准扶贫实践队 7月11日
促膝相谈间,我们彼此相熟相知。忙碌世界中,得以坐下来交谈的机会真的少之又少;芸芸众生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更不多见。很难得,这段青春的路上,我们彼此相遇,未来的日子我们相互陪伴携手同行,抒写最美的人生篇章!
水利学院“携手脱贫攻坚 助力山西发展 ”精准扶贫实践团 7月11日
闹钟响起,元气满满的一天开始了,我们迎来了三下乡的第二天。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呼吸着着少有的新鲜空气,看着湛蓝的天空,一路说说笑笑,开启新的征程!
水利学院赴汾河流域暑期社会实践队 7月11日
那是一棵在桥墩下顽强生长的小树,是生命力在逆境下的体现。在人生之路上或许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无数的阻碍,但我们依旧要让自己活出最美的样子。即便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只要我们相信自己,一切都将成为可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
程,大家继续加油吧!
太原理工大学高校戏剧季2017短剧剧本征集活动 7月11日
接到校团委下发的通知后,我们实践队伍积极筹划此次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本次剧本征集活动进行一了线上宣传,在宣传期间,有不少同学对此次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让广大师生了解到文化的不同魅力,为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增光添彩。
青萃政法暑期实践队 7月11日
清脆的铃声将我们从睡梦中唤醒
整装待发前往我们的场地
浩浩荡荡的队伍
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
我们的心中
是那正义的使者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又是曾经熟悉的道路,又是这一片灿烂的花圃,又是这一群满怀豪情的青少年,沿着绿树荫,横过阔马路,在那里,矗立着的是我们心中的信念。虽然是一个基层的法院,但也承载了无数的正义之师。
信息工程学院兴县实践队 7月11日
今天我们的实践队员摇身一变成了电器修理工,我们的理工男们认真干活的样子还真是帅呢电器修理哪家强,太理信息男儿郎为你们点赞
化工学院赴忻州代县社会实践队 7月11日
迎着阳光
带着热情
调查问卷小分队出动啦
用自己最微薄的力量为农村教育出份力
水利学院“携手脱贫攻坚 助力山西发展 ”精准扶贫实践团 7月11日
怀揣着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憧憬,大家热情满满,准备体察民情,感受生活。我们沿着弯曲的小道,鸟鸣山幽,婉转不绝,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
信息学院赴长白山实践队 7月11日
信息学院赴长白山实践队经过一天两夜…还没到目的地
但是还是很开心呀不喊累!
一路从太原市到沈阳市,再到白山市,再去抚松县,条件越艰苦,风景越美丽!!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五台实践队 7月11日
怀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自太原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一群“蓝精灵”们背起了行囊,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漫漫征途。
经过四个小时的旅途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这个佛教圣地,在这青山绿水间,我们也感受到了老乡的热情似火。
明天就要亲身去各个村里了解情况了想想就有点小激动呢。
太原理工大学数学学院赴运城社会实践队 7月11日
今天的行程是参观芮城县学张乡水峪村的绿色苹果基地,炎炎夏日,苹果在纸袋中蓬勃生长,听老乡说这样可以保护果皮,促进着色,我们的实践队员都长了不少见识,果然实践出真知,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经管学院Dream Catchers追梦人志愿服务团队 7月11日
多天的规划,满怀期待的踏上了下乡之旅。 万事开头难,在乡下的第一天,我们自己亲手打扫住处,亲自拼装木床,亲身感受村民热情,心中满满家的温暖…… 第二天,凌晨早早起床,爬上斜坡,等待着初升的太阳,嬉笑游戏静谧的美好,很甜……
建工学院孝义古建筑调研团队 7月11日
“中国梦 古建情”
我们实践队到达临汾曲沃文物旅游中心,具体了解了古建认领的相关资料,包括认领协议、可认领古建的筛选过程、认领人资格、文保部门职责、具体要求及退出机制等诸多问题。
外国语共建实践新五台 7月11日
下乡第二天,炎热的天气没有阻挡队员们工作的步伐,更没有减弱队员们工作的热情。队员们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希望尽自己所能为脱贫工作尽一份力。
主 编:闫 新
编 审:王 慧 贾支正
编 辑:闫凯翔 李澜新 高璐 贾永政 何晓惠
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校党政领导
送:校党政有关部门、各学院、有关新闻单位
发:各基层团组织、各校级学生组织、各志愿服务队
地 址: 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邮 编:030024
电 话:0351-6010250 传 真:0351-6014429
E-mail: tuanwei@ty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