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信息
(2017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刊)
第二十六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刊)
太原理工大学“三下乡”活动办公室编 二〇一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团队风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队”三下乡“总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期望。
于是,材料学院四川队的九名青年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于2017年7月9日下午三点左右踏上了征程,并于7月11日下午到达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镇大板村。
团队:水溶于水
一支队伍可以有很多人建言献策,但决策权只能在一个人手中,绝对不能搞民主投票,原因在于投票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这支队伍最有利的结果,而是对大部分个体本身最有利的结果,民主投票决定一件事情万万要不得。那不就成为了独裁统治?
话不能这么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言,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考虑我们建议,否则中国的封建帝制也不会稳定存在于世间两千多年,这说明它的存在一定合理性的。中国人一向重质不重量,历史上的将军最需要的是一个“诸葛亮”的帮助,而不是一群“臭皮匠”。这就对这支队伍的队长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善于用人,雷厉风行,出手狠、准、稳。张巧是这支队伍的队长,负责整支队伍的人员任务安排;付新于负责财务管理,记录各笔支出,进行财务预算;朱虹霖、赵展负责本队伍的稿件整理;曾宇航负责午饭……
大家都能摆正自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使得这支队伍在行动过程中有条不紊。我们在相处中相互磨合,在磨合中不断成长。饿了,仅有的零食分着吃;渴了,仅剩的水分着喝。我们之间的信任逐步的建立起来,我们将自己的后背放心的留给队友,而最终,我们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斗友谊吧!
当然,在团队建设中而存在不少问题。最初队长身份的不明确导致各队员团队感不强;各队员之间交流较少,关系进展缓慢等。这些问题在后期的得到了改善与解决,但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就做得更好,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探索:走进彝族
一群少数民族——彝族生活在我们所在的地区。为了促进彝汉人民之间的感情,进行彝汉文化的交流,为实现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利用空闲时间走进彝族。我们调查了解了彝族的建筑风格、民族图腾、民族服装、饮食习惯、民族节日等方面,与当地彝族居民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并在7月16日下午进入彝族村落——象鼻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了彝族文化。同时我们也将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宣传。不难发现,每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有的魅力与感染力,在调查中,我们逐渐爱上了这里的人、这里的语言、这里的习俗、这里的一花一草。
但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的存在,绝大多数彝族人已经被汉化,除了老一辈的彝族人,我们从未遇到过在生活中穿民族服装的彝族人民,从外表来看他们已经与汉族“融为一体”;而且,从“父辈”开始的彝族人就只会说彝语不会写彝文,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与根基,文字的消失让我们每一位队员心中不是滋味。我们相信其它少数民族一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就少数民族汉化这一现象我们无法做出评论,但少数民族文化的消失值得我们每个人的重视,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不断努力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实践:调查研究
在大板村的十几天里,我们就当地的教育进行了一次调研。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开展了调查,并对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我们分为两队,张巧、朱虹霖分别担任两支小队队长并同时进行语言翻译工作。
据我们了解,学生家长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更严重的一点是,他们的观念真是有些落后了。家长们自然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在他们的认知里,把大学过度地神圣化了,认为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所以孩子们也和家长一样把高中当作终极目标,对于上大学绝不强求。记得超级演说家的选手刘媛媛曾有一次演讲: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她重点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但其实还应该有一点,就是主观的指导思想。有多少寒门子弟,当意识到自己在起跑阶段就已经落后时,便轻叹一声命运不公,果断放弃抵抗,此时去看待之前孩子们的那份所谓的淡然,我们还能欣慰起来吗?当地的经济水平确实不错,而且高铁正在修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正在打开,但这里的教育水平却不能与其经济水平相提并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急在心中。如果从今以后,这里成为我们“三下乡”活动一个新的“根据地”,我们希望后来者可以比我们做的更多,做的更好。建立图书馆、捐赠书籍、开办夜校……
自我提升:支教与反思
支教是我们每天的主要任务,我们与三十多位幼儿班的学生和二十多位中学班的学生朝夕相处,不能说我们教会了他们什么,但他们却为我们上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课。“老实来说,我这个老师还是不够称职,直到最后也没有告诉他们以后应该如何如何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因为我无法强求他们以后做到自己心目中的出人头地,只希望他们能够做到自己心目中的平淡稳定。我曾说过,努力的人生才够幸福,但当我真正地要发自内心去祝福他们时,平安喜乐是我唯一的愿望。”这是一位队员内心的真实写照。这几天,队员之间相互指出问题和提出自己的看法,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同时我们也不断自我反思,不得不说我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许多人受益匪浅。
而九个人的独立生活让我们明白:小时候总想着拥有一份自由,不受他人的约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才明白,我们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独立。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我们自己的事,给我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而独立不需要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独立才是真正的自由,当有一日我们可以一个人独自生活并且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时,我们才能得到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2017年7月20日,四川队结束了为期十一天的“三下乡”活动。经过这次活动后,我们九名队员或多或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同时也明白了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相信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牢记这次社会实践学到的教训与知识,扣好人生的每一颗扣子,并尽力成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通讯员:赵展)
材料学院阳曲一队赴阳曲精准专项扶贫团总结
7月21日,整装待发。时隔11天,我们重新登上大巴,还是一样的人,还是一样的路,不同的是经历,是情谊。三下乡活动让13个不曾熟识的人从陌生变到熟稔,其魅力可见一斑。在这十多天里,阳曲一队的队员们同吃同住,一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顺利完成了当地乡政府交给大家的任务,并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接纳与赞誉。也在这样的配合中,我们收获了一批优秀的朋友。
初来乍到,在简单的收拾过后,阳曲一队的队员们便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在队长的合理安排下,大家认真打扫了暂住的校园,利索收拾出教室充当。也许大家并没有一下子接受这样简陋的居住条件,但恶劣的环境也抵不过大家的共同面对的决心。一群人相互陪伴,便没了什么难处。
最初的几天,录入表格成为了大家的第一份任务。一厚沓纸质表格全部都要转换成为电子版。这样的工作只需要机械的重复,却又不止是重复。长时间守在电脑面前让这样一群爱动的年轻人苦不堪言,辨认潦草的字迹更是搞得大家头晕。不过这样的小小挑战并不能让斗志昂扬的一队队员们屈服。在队员们轮番上阵下,录入表格的工作终于被圆满的完成。与录入表格的枯燥工作一起伴随着阳曲一队的,是陌生的琐事。当那些一直被我们看作是小事的柴米油盐真正摆在大家的面前时,队员们都傻了眼。每日的外出采购都像是一场战役,曾经的讨价还价成了每日的必修课。队员们终于有了机会,去理解父母的节俭,心疼他们的所有付出和辛劳。
一群陌生的年轻人,因为这样一个活动聚到一起,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处都是其乐融融。大家都是被娇惯长大的一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在这样过于亲密无间的相处中,争端是可以预见的。队员们之间的小小摩擦都被队长看在眼里,在队员们之间的矛盾并未彻底爆发之际,队长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让大家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同时,也更加深刻的了解其他人。近两个小时的交谈,推心置腹、酣畅淋漓。这个时候,大家才终于理解了彼此,明白自己的伙伴都是怎样优秀的人。这样的谈话,让阳曲一队的队员们更加凝聚,大家开始真正敞开心扉,认真相处。阳曲一队也开始更加有效率的开展工作。
紧接着,便是下乡调研的任务了,13名队员分散到4个村子里,亲自了解当地情况,散发问卷,询问村民。这是大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可是新奇过后的,便成了反思,村子的状况让大家的情绪都有几分低沉,个别贫困户的情况更是深深地刺痛队员们的内心。大家都在问自己,我能帮到他们什么,这样的调研结果又 能否改变他们的生活。在这样的疑问下,大家的工作都备受鼓舞,一切工作竟然比预想要更加顺利。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调研报告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从未涉世,但如今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帮助那些困难的村民,大家都不遗余力。
时间过的那么快,不觉之间,三下乡便到了尾声。曾经以为难熬的日子,成了最美的回忆,三下乡带给大家的太多太多,每个人都有所成长,每个人都更加优秀。三下乡虽然结束,但阳曲一队不散,大家的情谊不散。
(通讯员:薛慧敏)
相约在盛夏
——记材料学院赴阳曲县大盂镇精准扶贫实践队实践活动
2017年7月25日,为期15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落下了帷幕,我们一行人踏上了归途。还是同一辆大巴车,路途中还是同样的风景,身边的人还未离开,但不同于来时的迷茫与期待,此刻的我们更多的是收获与伤感。这个夏天我们一起抒写了属于自己的绚烂篇章。
梦之初,蓄势待发
七月十日当第一缕晨光沐浴大地,当初升的朝阳洒下金黄,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带着青春的激情,整装待发,踏上了社会实践的步伐。前路漫漫,一切还是个未知数,但他们坚毅的面庞不畏艰难险阻,他们将披荆斩棘,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材料学院赴阳曲县大盂镇实践队将从此刻开始谱写属于我们的乐章,一展材子风华,一炫太理风采!阳曲县--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在抵达的路上!
走进村落,与人大代表相约
七月十一日,来到大盂镇的第二天。实践队员们跟随镇人大主席与人大代表们赴代表村镇考察,从基层了解特色项目与百姓生活。考察结束后,我们参与旁听了人大主席任志刚支持开展的座谈会。会上,人大代表们就各项目负责人介绍的进度情况展开激烈讨论,并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汇报,重点强调脱贫攻坚这一问题。我们第一次了解了乡村的发展状况与人大代表们的所思所想,收获颇丰。
从看庙会到品文化
来到大盂镇,很幸运,遇上了一年一度的庙会,能够以别样的方式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真的值得庆幸。不必说阿姨们优美的舞姿,也不必说太原代表团精彩的表演,单是村子里的祈福仪式,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场庙会,涵盖了村落的文化底蕴与风俗传统,从小处着眼,体味这座小镇的古色古香。
难忘那段红色记忆
七月十三日我们全体实践队员们踏上前往三畛村征程,参加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这可以说是我们第一次设身处地地感受革命精神。本次活动以我们全体参与人员鞠躬向烈士致敬开始,期间,紧跟讲解员的脚步与思路,我们了解着万人坑的故事,游览着革命遗址,去感受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走过的街角小巷,写满了历史故事;触碰的一砖一瓦,饱含了革命血泪。
墙绘,永远无法忘怀
这份乡村艺术家的使命,无疑是我们三下乡最大的成就与收获。这项工作从7月11日开始至7月20日结束,历时整整10天。当最终看到墙绘完美竣工,当我们在墙壁上署上队伍的名字,当村干部授予我们锦旗,我们的内心满满的都是成就感与喜悦感。经得住烈日炎炎,走过了大雨滂沱,我们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我们为建设美丽乡村尽心尽力。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乡亲们的赞扬与肯定,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下乡调研,收获源于基层
按政府干部原本给我们的工作安排,下乡调研是我们此行的主要任务。可村干部们似乎并没有都联系我们,所以我们进行的下乡调研只是为数不多的几次。伏案在办公桌前,整理资料,分析数据;行走于乡村路上,入户考察,填写报告。基层永远能反映出最真实的情况,我们从中了解着民众的生活状况,倾听着时代的最强音。
彼此陪伴,同窗之谊
走过人生一程又一程,路上行人过客匆匆,珍惜遇到的每一个人,珍惜陪伴过你的他们。三下乡让原本互不相识的我们相遇相知,半个月的同吃同住,等到离别如约而至,留下的只有难舍难分。永远铭记的是我们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难以忘怀的是我们齐心协力的时时刻刻,绝不褪色的是我们携手并肩的暮暮朝朝。感谢相遇,感谢一路有你们,因为深知我们未完待续,所以说着来日方长!
半个月很快,快到我们才刚相熟相知就要挥手道别,半个月很长,长到我们真正收获着象牙塔从未见过的风景。希望再见时我们彼此都还是赤诚善良的模样;希望再见时大盂镇早已脱贫攻坚,成为美丽乡村;希望再见时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我们,一起为国家发展尽绵薄之力!相约下一个盛夏时节!
(通讯员:白婧)
【爱我所爱】
最真实的心
太原理工大学赴临县林家评镇的支教志愿服务队7月10日出发抵达吕梁,7月13正式开始支教任务,7月23日结束支教工作,7月24日进行文艺汇演并离开林家坪。
来到星辰小学支教的日子是实践队员难忘的经历。前两天主要做休整工作,看看附近的景,李家山的壮阔与诡谲,碛口古镇的历史与繁华着实令人唏嘘不已。转而就是授课的日子了。十日十夜的生活,40个小时的课堂时间,说短也不短,说长也并不很长。
校园不大,横向二十四步,纵向五十一步,园内树一颗滑梯一座,有窑洞十三口,横八竖五,三口教师宿舍两床,两口校长室,地下渗水池一口,其余为学生宿舍上下铺为通铺每两口约能住二十四人。拐角处窑洞为厨房,拐角堆放有碳块木板纸板破桌椅若干。厨房内土灶一个,大锅三口蓄水池一个储藏架一个冷藏柜一个。床是通铺,大家一起在一层睡在过几天就黏糊糊的被称为毯子的东西上,隔一层仓促而没来得及洗的床单。所幸山区的深夜宁谧而冷清,劳累一天被风吹起乏意,倒在床上也是睡的香甜。
现在我已经是在太原南到南京南的高铁上了,时间过的很快,一个小时颠簸的山路,一个半小时站票的火车,一个小时的公交,一个最后喝得不知道喝没喝爽的聚餐。似乎林家坪的艰苦被抛在脑后实在是太快了。郭文杰同学老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着实如此。一回太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不同。什么是原始,什么是发达。就是从茅坑到厕所,从窑洞到小楼再到大厦?从原始到幼稚到成熟,从一元到多元,或许仅此而已吧。列车上也实在嘈杂,思绪也飘忽不定,也是昨天酒的关系吗?古人常以酒相庆,更以酒消愁,现代人的烦恼少了,或许就以醉的病态与醉醒的痛处来惊醒自己吧?或许只是为了短暂而又迷离的失知罢了。借酒能回归原始吧,就如同孩子一样无忧而无虑,白天怎么哭了闹了,第二天起来照样开怀大笑吧。我弟弟总是睡醒起来说新的一天开始了,也是如此吧。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什么是愁,更不知什么是散心,什么是释怀。那些因为身型瘦小而显得头的比例不甚协调的孩子们的眼中同样是清澈的,笑容同样是灿烂啊,那些不知到太原在哪,不知道山西在哪,不知道中国在哪的孩子们同样在奔跑,在进步啊,那些无论如何上课不听讲,顶撞老师,根性顽劣的孩子们,在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的泛红的眼角,也并不曾带有半点虚假吧?
最后校长为我们践行的时候,我听见有人说,十八年中,所有人的一天是公平的,那就是高考,可剩下十八年的差距又怎能体现对学生的公平呢?慰问团过来的时候,我听到这里的小孩子或许没有能考上大学的,心里就十分难受。还在玩幼稚的游戏,可这并不是孩子的过错啊。感慨很多,就像山西被迷雾重重笼罩的山,钻进漆黑而长隧道,脑子被包裹起来变得诡谲而可怖。小康?富裕?不存在的。那群人的价值观并没有因为发达而改观“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当小孩成为那些大人所承认的大人,又会有什么改观呢?所谓吊车尾般一直吊车尾罢了。给那些孩子,十一天时间,一堂课关于理想,一堂课地图(最后讲成了动物世界),一堂语文课讲诗,一堂英语课是《小王子》,还有一些需要思路清晰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我知道了这的孩子并不笨,也有发散的思维,也有灵活的头脑,而不是那些父母干啥就干啥,认真乖巧不哭不闹的普通娃娃。希望不是伤仲永这般就好吧。
与伙伴同行的这十四天,受益也是良多。我似乎找到了真的自我,优点缺点共存。也看到了其他人的形象,他们在我眼中逐渐立体起来,每个人如此,优缺点并存。个性与个性碰撞,是谓交心。那些蓬头垢面之下,我猜是一颗真实的心。十四天艰苦不亏。
(通讯员:沈佳豪)
【说我想说】
★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我的指隙,划过我的脸瑕,应在地上。晨起跑步,美好从早起开始;锻炼身体,享受健康生活;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生命在于运动,快乐来自天然;每天坚持早起,精神好,天天有微笑。
★ 平淡而充实,紧张而刺激,课堂上看着孩子们的笑容像花朵般绽放,我们的心也跟着跳跃起来,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让人陶醉,放松了疲惫的心情,从孩子们的微笑里,我们获得一种满足,收获了一份感动,收藏了一份纯真。在那灿烂的笑容里,感受到一种幸福。一上午的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瞬间沉醉在欢乐之中。
★ 支教生活让我们有了改变,仅仅几天,它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艰辛与付出,我们不再是一个充满理想但却脱离了实际的小孩!首先,艰苦让我分清了理想和现实,在这之前我认为学校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教室是明亮的,学生是可爱的,老师的和蔼的,课堂是精彩的!到了这里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 我感觉这九天的生活很快就过去了,这几天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迪,是我们成长必备的养料。这几天,觉得自己过得很开心、很充实;我们付出了汗水,但我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收获了真挚的情感。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主 编:闫 新
编 审:王 慧 贾支正
编 辑:闫凯翔 李澜新 高璐 贾永政 张巍
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校党政领导
送:校党政有关部门、各学院、有关新闻单位
发:各基层团组织、各校级学生组织、各志愿服务队
地 址: 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邮 编:030024
电 话:0351-6010250 传 真:0351-6014429
E-mail: tuanwei@ty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