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信息
(2017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刊)
第十九期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刊)
太原理工大学“三下乡”活动办公室编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八日
【做我想做】
古建考察寻真迹 下乡调研悟生活
“在社会上学习知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基层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培养人脉。”是建工学子三下乡的至臻理念也是他们的真切感受。
(一)纯阳宫古建筑测绘调研一队
初踏征途
从刚刚开始决定参与暑期三下乡,我们便开始想什么样的暑期三下乡才能使得让我们的暑期时间活动既好玩又充满意义,既能够符合暑期三下乡的要求,又能够突出我们建筑学的学科特点,于是,纯阳宫古建筑历史测绘,应运而生。暑期参与实践亲自进入纯阳宫调研,去解读她的历史,她的精神,她的场所,她的空间,调研的同时利用学科所学知识,完成对其主要建筑的测绘工作,将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形成技术资料,为其以后修缮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又见纯阳
又一次来到纯阳宫,作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的教学基地,这里对于每一个人并不会陌生,从刚入学的建筑认知调研,以一种幼稚的心态来领略这一历史级的国宝,到这次亲自进行实践调研,也有了一点简单的建筑认知,庙宇园林的五进院落形制,亭台楼阁,各个空间院落的起承转合,空间衔接的处理,将古建的群体建筑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各个建筑单体以及小品上历史时间的印记,加重了心中的沧桑,旧时明月不见仙,而今暗影只剩斑,时空的错愕不禁严肃了起来。历史与空间双重的震撼之下,便开始了任务的分配,在五天之内完成对纯阳宫的主要建筑以及小品的测绘,数据的测量,记录,整理,并且绘制成图。从刚进门的木牌楼,到道德之门,过厅极其大佛,歇山的单檐的吕祖殿,两侧的东西厢房,九窑十八洞,双层上棱殿,还有最后的各个院落里的小品,雕像,碑文,桌椅,狮子,佛像等等,大家在烈日炎炎之下,以一个建筑学的责任之心,各种巧妙的方法克服测绘工具的限制,在所有的现状基础之上,完成了数据的测量整理,并利用闲暇的时间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稿,将古建筑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形成一定的技术资料,在另一种程度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来来回回简单的动作重复着,烈日炎炎之下一遍又一遍读取着数据,简单的工作,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建筑之心,敬畏之心,支撑着大家的认真负责,今天的数据将会用到明天的修缮,我们每准确一分,就是对建筑最大的尊重和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未竟的事业
五天的纯阳宫测绘不仅仅数据的测量与获取,成果的表达,更是在一起的协同工作,团结合作,一起付出汗水努力测绘工作,在探究体会纯阳宫本身的空间和历史价值之外,为古建筑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和基础资料。三下乡与古建测绘,丰富而又有意义的一次实践活动,回忆的点点滴滴都值得去怀念,古建测绘保护,我们还在路上。
(通讯员:张枢建)
(二)纯阳宫古建筑测绘调研二队
真正的调研
七月六日上午,调研队队员在校门口集合完毕后一起乘车赶往了我们的目的地,纯阳宫。还记得前一天下了雨,地面上还留有水痕,被雨水清洗过的空气带着莫名的甜味,一如我们的心情,轻松而愉悦。
我们并不是第一次去纯阳宫,由于专业课程的原因,我们曾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过纯阳宫,所以我们也算是调研过一次纯阳宫了。实则不然,我们曾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只是参观过纯阳宫,了解它的外貌、布局、展厅设置,但我们不曾认真思考过,这座建筑它的内在。当我们带着自己的看法和好奇,没有老师的引导,抛弃以前对这个陈旧道馆的认知,重新审视这座历经岁月风霜洗礼的道馆,我们会有怎么的发现,是新的思路还是错的歧途?没人知道,但是,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对这座建筑的探索。在接下来的八天时间里,我们开始了真正属于我们的调研。
精细测绘不马虎
我们每一天的调研都有不同的调研目的。具体安排:7月6日-7月10日调研主要以建筑方面开展,6日探究院落组合及单体,7日探究空间布局,8日探究形态样式及构造做法,9日探究纯阳宫材料彩绘。7月11日-7月13日自行展开调研,调研纯阳宫所代表的宗教信仰、对太原这座城市的影响、及纯阳宫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参观纯阳宫内的展馆。
每次站在院子的石桌旁,总能一眼就看到院子前方摆着一尊弥勒佛佛像,笑吟吟地看着院子。我可以听到院外的潺潺的流水声,游人刻意收敛的浅浅的脚步声,鸟儿肆无忌惮的叫声。我可以感受到院子里微甜的空气,身旁是苍老却挺拔的老树。这些事物连结在一起,让我想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幽静。纯阳宫作为一个博物馆,本身就保持着安静的特点,但是我此刻感受到的静不是人为的安静,而是这座道馆骨子里留下的。纯阳宫本身坐落于太原市繁华的街区,周围耸立的都是高楼大厦,而它却像个安于求天道的老者,静静的屹立于此,隐于市中。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八日之行,非匆,非忙,非漫无目的,非游园寻乐。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八天之间,依旧执着笔,依然对古建筑充满了好奇。
纯阳宫建筑群布局严谨,类型众多,洞石亭阁,殿楼相间,为道教建筑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优秀范例。不似鬼斧奇绝,这里的假山更显温婉秀丽;不似十里平湖,这里的水更显一汪碧水,自假山流淌而下,如池中婉转而回。这里不似亭台楼阁层层叠叠,这里只是院与院的环环相扣,这里没有栏杆拍遍的回肠气势,这里却有着小驻凭栏的淡然。这里充斥着对道教文化的尊重与探索,这里让人不由自主生起敬意。
这次的调研虽然已经过去,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增长,更是我们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坚持。
(通讯员:王薇)
(三)建工学院阳高县乡村生活体验团队
高温烈日下体验别样农活
一日之计在于晨,今天一大早实践队员们便整齐地集合于操场上,向着一大片玉米地出发,到达目的地后,队员迅速划分个人区域,明确分工共同为村民做力所能及的农活。接近中午,在35度的高温下,队员们们头顶烈日搬农物,手拿镰刀割杂草,身背箩筐掰玉米,即使汗流浃背,肌肉酸痛,也阻挡不了他们帮助村民的热情。
在掰玉米途中,由于手法生疏,队员们向村民请教,随即现学现卖、活学活用,在接下来的劳动过程中,效率大大提高。村民们对队员们的表现连连点赞。“非常感谢你们能来帮忙,平时我一个人做这些事,实在太吃力了。”身边来了十几个小助手,村民赵婆婆十分开心。据了解,赵婆婆的子女都去大城市打工了,一年中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看望老人。也有队员坦言,虽然这些农活看起来容易,但真正动手干了才能知道做农活的艰辛与农民的不易。
“三下乡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很必要的,也非常有意义,特别是今天安排的农活体验活动。”指导老师说道,希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大学生们的筋骨,磨砺他们的意志,历练他们的品格,培养大学生攻坚克难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农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一菜一饭来之不易”,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然敬畏和社会责任感,让95后大学生强化使命、敢于担当。
(通讯员:梁德培)
【爱我所爱】
暖心之旅
——建工学院“文明乡村”建设实践团队榆社实践感悟
看着身处异乡的同学们披星戴月地为建设文明乡村献出自己全部力量,榆社各书记、乡长和主任们都时常记挂着同学们的需求与安全。作为东道主,乡长和书记们极尽地主之谊,尽量满足同学们的所有合理要求,这顿时让队员们有了家的感觉。
在乡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日常必需的饮用水和药品,人手一顶遮阳草帽让大家在太阳底下也可以安心工作,有的小分队还收到了清甜解暑的大西瓜,也有的得到了村长送来的当地的水蜜桃……学校老师和当地领导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在保证同学们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大家的生活舒适度。
此外,食堂的阿姨也十分贴心地为大家改善伙食,尽管当地条件有限,但阿姨们为了让我们多吃点,总是变着花样地为我们加菜,这让工作一天的同学们非常感动,普普通通的面条炖菜也让我们大快朵颐,劲道有味的山西传统扯面,配上当地盛产的番茄和豆角做的卤,香鲜爽口,大家都赞不绝口。身在异乡,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我们体验到了陶公笔下桃源里与世无争的古朴和热情,处处有着家的味道,有着温暖和感动的气息。
当我们一笔一笔在榆社留下斑斓的墙绘时,榆社的人们也在一点一点地感动着我们,社会实践,带给我们的体验是如此珍贵,只觉人情暖,人间善,人心美。
(通讯员:康语萌)
红旗漫卷神州
——建工学院赴延安红色教育实践团队
2017年7月12日,小队来到了延安清凉山,开始了第五天的探访,这里不仅有大量佛教文物,更是中国新闻媒体的发祥地。
清凉山曾是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单位所在地,正是有了这些不怕牺牲的战地记者,才让世界知道了延安,让“到延安去”成为进步青年的口号,让延安成为了革命圣地。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清凉山上的教育工作者:“清凉山上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是啊,教育对新中国作出的贡献不比革命战争小,那些不畏牺牲的战地记者和新闻工作者,同样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探访清凉山后,我们随即去了王家坪革命旧址。王家坪是曾经的党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所在地,也是我们进行红色探访的重要一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军委大礼堂,大礼堂可容纳近千人,据说它是军委和总部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毛主席也是在这里向同志们提出放弃延安,以延安换全中国的战略构想。
在这里,我们有幸找到了研究红色革命十多年的陕西作家花海洋并进行了采访,我们仔细地聆听了他的讲解并留下了宝贵的音频资料。他对我们说:“红色文化有着很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也不能遗忘。”
每天的探访都会有新的收获,对红色精神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期待明天的行程更美好。
(通讯员:贾慧祺)
悟!禅道
不知不觉间,今天已经是调研的第五天了。昨天到玉泉山的时候没有见到住持,心里有些遗憾,今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们再一次登上了玉泉山,也终于见到了玉泉山住持。虽然行程有些偏离原来的计划,但我们觉得,把调研过的每个地方都研究得透彻比草草逛完各个调研地点要有意义的多。
当我们迈进寺院时,恰巧碰到住持从大雄宝殿走出来。当住持看到我们这一行年轻人时,不禁慢下了脚步,向我们细细地询问起来。在我们表达来意,向住持询问古建筑的建造年代、修葺情况、来参拜的人数等情况之后,住持却向我们说了这样一番话:一个寺院最重要的不是古建筑,也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老古董有多么多么的惊艳华丽,建筑毕竟只是佛像所在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那么一份心意,哪怕你来了之后什么也不做,只在佛像前跪拜一下,烧一柱香,说一声阿弥陀佛,这就够了。
经过大师的一番点拨,我们这群年轻人仿佛懂了些什么,但又有些迷茫,有些东西只有在你亲身经历过后才会真的恍然大悟:哦!原来大师当时说的是这个意思。拜访完大师,我们不禁反思起了当下的年轻人对于佛学的传承:绝大部分年轻人只知道有佛学,而从未想过要去钻研佛学,我们过于追求实际而觉得佛学虚无缥缈,对实际生活没什么用处,但佛学里其实包含了许多真理,比如大师提及的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养生父母,怎么算不忘记?又比如我们口口声声念的阿弥陀佛到底有什么用?
这次参观普佛寺确实是不虚此行,有了大师的点拨,我们对于佛道的理解和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也会把这种对于佛道的感悟带进生活中,发扬佛道精神!
(通讯员:范佳琪)
青岛之行 我们仍旧在继续
慢慢地发现,我们的这一次暑期实践活动是多么的有趣,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乏味无聊。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金沙滩这样的美景,还有一群可爱的队友们,我们相互陪伴着,鼓励着,绝不轻言放弃。
青岛是一个优美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自然资源。青岛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来发展,今天我们就参观了极具特色的青岛海底世界,领略了一番海底风光。独特的资源优势,加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青岛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构想也将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影响也逐渐体现。
明天就结束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了,心中仍旧有所不舍。傍晚我们前往青岛的五四广场,晚霞烧红了半边天,海边沙滩上的人们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拾贝壳,有的在嬉戏……这里的欢声笑语像海浪一样一阵高过一阵。 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一路上万家灯火,高低明灭,车流不息,流光溢彩,交相辉映,簇簇璀璨,确实令人心动。看着这样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分,三天的暑期实践活动,有辛酸,有欢乐,有累也有爱,我们收获了很多,锻炼了自己,磨练了品格,增长了才干,而且还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困难没有打败我们,反而让我们的友谊更加的坚固。
很苦很累,但我们一路相伴坚持着……
(通讯员:任晋琦)
【说我想说】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迄今为止,道家度过两千四百余春秋,派别也不断衍生,而道家思想历久弥新,经历了时间的沧桑,依然屹立在华夏大地,经久不衰,而今天,我们就来纯阳宫探索道教文化以求窥门径,知始初。
★ 相聚总是短暂,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一年两年之后,即使墙壁已经斑驳,即使颜色已经退去,这份与村民们天真烂漫、美好纯真的情谊,能够代替我们,永远地封存在墙壁上,永不凋零。
★ 西马乡的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在同学们晚上调投影仪的时候,纷纷好奇地走出来围观。奈何夜晚突降暴雨,一道道闪电打亮夜空,闷雷滚滚,顷刻间豆大的雨点砸落下来。此刻,大家的团队精神瞬间爆发,有人跑上去为描字的同学撑伞,有人冒雨保护电源不被水湿,有人把大家的书包和物资迅速搬到旁边屋檐下避雨。正在大家发愁去哪躲雨的时候,一旁的村民老奶奶邀请我们去她家厨房里躲雨…这个厨房,温暖得让人想家…同学们看着彼此狼狈的样子,忍俊不禁,和村民奶奶一起,场面一片其乐融融。这可能成为了大家志愿生涯中,一生无法忘记的温暖……
★ 不知不觉,我们来乡下的日子已经过半。从最开始的新奇与懵懂,到对简陋设备的无所适从,现在,我们已经慢慢的习惯,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奇怪的是,我们总会以为已经来了这里很久,经历了很多事情,直到当掰着手指数日子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过短短几天的时光。
趁着阳光正好,合影,留念。或许这里并没有多少人了解过我们,或许我们很快就在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中消遣,或许这些墙之后斑斑驳驳看不出曾经的生机,但我们来过这里,挥洒了青春,留下了记忆。
主 编:闫 新
编 审:王 慧 贾支正
编 辑:闫凯翔 李澜新 高璐 贾永政 何晓惠
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校党政领导
送:校党政有关部门、各学院、有关新闻单位
发:各基层团组织、各校级学生组织、各志愿服务队
地 址: 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邮 编:030024
电 话:0351-6010250 传 真:0351-6014429
E-mail: tuanwei@ty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