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水韵讲坛”第一期重磅开讲,特邀2014届优秀毕业生、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梁勇校友,以《毕业十一年:从水电新人到新能源建设者》为主题,分享其从基层施工员到新能源领域技术骨干的蜕变历程。这场充满实战智慧的分享会,将为在校学子揭开职场发展的“成长密码”。

扎根一线:用汗水浇筑职业基石
2014年,梁勇从太原理工大学水利专业毕业,面对“考研热”“考公潮”,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投身央企施工一线。从白鹤滩水电站工区主任到深圳地铁12号线常务副经理,他扎根项目现场11年,主导完成多项“超级工程”.现场是最好的老师。”梁勇坦言,一线经历让他掌握了“从图纸到落地”的全流程管理能力,更淬炼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硬核实力。

数据透视:水利人的多元化就业图景。
结合2014届同班同学就业数据,梁勇深度剖析四大路径:考研(34%):学历镀金但竞争激烈,适合科研型人才;公务员(31%):稳定但晋升缓慢,需平衡理想与现实;设计院所(22%):专业性强但创新压力大,适合技术深耕者;施工企业(19%):环境艰苦但成长快,“现场即课堂”。“新能源崛起正打破行业边界。”他建议学子关注国资小新、新能源人才网等平台,善用“信息狩猎”能力,抢占风电、储能等新兴赛道先机。

四大锦囊:致后浪的职场生存指南。
1.先扎根,再攀登:“毕业即失业”多是眼高手低,从基层积累资本;2.每年解锁一项硬技能:如AI技术应用,打造“不可替代性”;3.与变化共舞:从水电转向“火风光储一体化”,做行业转型的弄潮儿;4.构建人脉生态圈:在项目中与上下游建立信任,“关系网”即是“机会网”。

互动问答:直面焦虑,破解迷思
在提问环节,学弟学妹们争相抛出困惑:“考研还是就业?” 梁勇直言:“若想快速成长,一线能给你课本外的‘博士学位’。” “如何应对技术淘汰焦虑?” 他笑道:“每年掌握一项硬技能,比如AI辅助设计,让焦虑变动力。”“非名校生如何逆袭?” 他举起手机展示证书墙:“用项目成果和职业资格证明自己,比学历更有说服力!”这场互动中,梁勇用“犀利金句”和“实战干货”点燃了学弟学妹的热情,让学弟学妹们收获满满。


梁勇先生的十一年职场路,印证了“选择大于努力,坚持成就卓越”。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长模型。梁勇先生职业发展的答案不在“随波逐流”中,而在“躬身实践”里;不在“盲目追逐”时,而在“精准破局”处。
初审:杨 杰
复审:王 飞
终审:闫怡红